紫禁城,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。别看现在你只要买了门票就可以进去随便溜达参观,但在古代,这里可是皇家禁地,是皇帝居住的地方,闲杂人等禁止入内,就是朝廷大臣进入也必须有出入的证明才可以,要是没有,那就会被当成刺客当场捉拿。
但是就是这么个皇家禁地,这么个一般人看也不敢看一看的地方,却在清朝的时候,有一个普通小商贩,硬是在里面卖了两年的馒头,不但赚的盆满钵满,而且被发现之后屁事没有。您还别以为这是什么野史传说,还真不是,这是正二八百记载在《清宫档案》里的事实事件。
这个胆大包天,敢把皇宫当成农贸市场的人叫王库儿。
王库儿是顺天府宛平县(北京丰台区)人,从12岁便跟在父母后面靠卖馒头卫生。年长后便自己一人挑着担子,走街串巷卖馒头,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。
1851年9月的一天,王库儿在北京东城金鱼胡同口卖馒头时,无意中捡起了一个腰牌。不识字的王库儿,在把玩腰牌的时候,正好一个私塾先生来买馒头,认出了这是可以自由出入紫禁城的腰牌。
老先生对王库儿说这不是老百姓可以拿的东西,现在交给城门守卫也许还能获得赏赐,否则就晚了。于是,王库儿忐忑的来到紫禁城门口,正打算双手奉上腰牌的时候,恰好一队兵马入城,守卫便顺手把王库儿推进了城中。就这样王库儿成为第一位参观紫禁城的平头百姓,还是免费的。和我们现在参观故宫博物院一样,王库儿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在紫禁城中逛了一圈,发现里边车来车往,与外面无异。但是,就是没有卖东西的,更没有卖馒头的。王库儿看着偌大的皇宫,来来往往的人群,竟然没一个人做生意,好可惜。
突然,他灵机一动,猛拍了一下大腿,对啊,我为什么不来这里卖馒头呢?这里人多热闹,也没有其他竞争者,自己要是在这里做生意,肯定能赚大发,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便在他心里萌发了,当然,被良好商机冲昏头脑的王库儿可能并不觉得这个想法很大胆。
说干就干,第2天,王库儿收拾体面,整好馒头,挑着担子,径直就往紫禁城走了。原本他以为会被守卫拦下,想不到只是被盘问了几句,便放他进去了。到了里面后,王库儿找了一个热闹的角落——一处凉亭里的石桌上摆起了馒头摊,正式开启了他在紫禁城里卖馒头的辉煌生涯。
事实证明,王库儿是一个优秀的小商贩(比武大郎强太多了),在紫禁城卖馒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业案例。
王库儿在紫禁城的馒头生意火了。
太监、宫女甚至皇帝的老婆都来光顾他的馒头摊子。这些人出手阔绰,给的钱比外面多得多。此外,大臣们有时上朝起得很早,往往没吃早饭。他们看到王库儿的馒头摊子,还以为是皇帝体恤大臣之举,很是感激,给钱时也很大方。就这样,王库儿在紫禁城卖了一年多的馒头,跟宫里的那些人都非常的熟悉,人缘特好。
王库儿的馒头摊子俨然成了紫禁城里的“网红店”,他也因此赚了大钱。
十分难得的是,王库儿不但自己通过在紫禁城卖馒头致了富,还积极分享经验,带着其他人致富。
1852年4月间,王库儿出继的哥哥张贵林听说此事后又惊又喜,便央求着王库儿带他一起进去买东西。王库儿倒也干脆,当即就答应了。自此张贵林就接替王库儿,开始了他原来做梦都不敢想的“皇宫摆摊”的生意。而王库儿本人也没闲着,靠着熟悉的关系,在宫中找到了一份还算好的活计,当时,有一个叫张春成的宫内御厨,让王库儿帮他一起做饭,晚上就在他那留宿,两人“合作”的非常愉快。
这真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场面,2个北京城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,每天一个挑着两担馒头,一个拎着大大小小的物件,出入于皇家禁地紫禁城叫卖吆喝,想来不禁让人会心一笑。
如果事情一直照这样发展下去,那将是一个好的结局,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。
一次,曾经买过馒头的慈安皇后与咸丰帝闲聊,聊着聊着,就聊到了王库儿,慈安皇后对咸丰帝说,最近有个卖馒头的,那个馒头真不错,下次多买点让皇帝品尝一下。咸丰帝是一脸懵逼啊,这皇宫内院的,哪里来的卖馒头的啊,便下令彻查。
最后调查发现:王库儿那块腰牌是銮仪卫一个负责厨房事务的校尉袁士栋的,1851年9月间,同在一处服役的翟二套出去买菜,拿错了腰牌又不慎丢失,因怕受责罚不敢呈报,于是乎上文中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。
随后,咸丰按照按照《大清律例》的规定,擅闯紫禁城者,仗打一百,轰出紫禁城。不过,慈安皇后觉得王库儿的馒头好吃,悄悄的安排官兵轻点下手,他倒也没有吃太大苦头。
出宫后的王库儿,虽然失去了在紫禁城继续卖馒头的机会,但是两年的成功经历,让他赚了很多钱,日子想来过的也不错。不多也有说法,说他被召进皇宫做了御厨。说法不一而足。
不过能在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里买两年馒头,就这经历也够他吹一辈子了。